近日,李白留下国漫电影《长安三万里》火了,高适影片呈现了李白、芜湖高适、脍炙杜甫等数十位唐朝“顶流”诗人群像。人口影片在芜湖观众中也是李白留下热议不断,不仅因为传统文化拥抱大众,高适也因为这些“顶流”诗人们在芜湖也曾留下脍炙人口的芜湖诗篇。
7月20日,脍炙记者专访到芜湖本土知名作家、人口地方文史专家,李白留下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,高适原芜湖市作协顾问,芜湖芜湖诗词学会名誉会长,脍炙《芜湖历代诗词》合著作者——张双柱老先生,人口请他带着我们重点品读《长安三万里》中李白、高适两位男主角笔下的诗作和芜湖的渊源。
南陵曾是“顶流”李白的“福地”
“细数下来,电影里48首诗词里,作者有21人,其中来过芜湖或诗词作品中写过芜湖的达9人。48首诗词里,这9人作品计有36首,占全片诗词总数75%。其中男主角李白那首著名的七言古诗《南陵别儿童入京》就在我们芜湖南陵县写的。”张双柱说,李白的《南陵别儿童入京》在芜湖可谓家喻户晓,该诗作于唐天宝元年(742),当年开春时分,李白携儿女由东鲁南下来到南陵寨山定居,入秋接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,无比兴奋,即与儿女告别,并写下这首激情洋溢的诗篇。
“诗的第一层次交代辞别时间乃秋熟季节,地点在寨山家里,人物有爱子爱女,写的是接到诏书还家辞别之乐。起首草草四句,所言平实,其情畅然。第五句和第六句进一步渲染其乐,写的是作者自己,‘高歌取醉’似还不足以表现兴奋之情,继而起座舞剑,诗仙接到诏书之得意神态溢于言表。诗的第二层次转而更深精神世界的交代。众所周知,李白素有远大的抱负,在他带着孩子南下南陵,决定就在这里定居时,已经42岁了。这个时候能被皇上看好召其入京,他认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,人生将由此‘开挂’,自是异常兴奋。诗人写到这里,采用跌宕手法,用‘苦不早’反衬欢乐心情同时,道出其时也太晚之憾,这正是‘谪仙’坎坷身世及复杂心情的真实反映。紧接着诗人引用‘愚妇轻买臣’典故,把那些目光短浅轻视自己的世俗小人比作‘会稽愚妇’,而自比朱买臣,马上就西去长安直上青云了。于是,第二层次在这四句的表达后,感情的波澜推向高潮,结句宣言:‘仰天大笑出门去,我辈岂是蓬蒿人。’其得意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。”张双柱认为,正是在这个意义上,可以说《长安三万里》为我们芜湖,尤其是为我们南陵做了一个特别豪华的广告,广告代言人就是“诗仙”李白!
高适一不小心为芜湖“代言”
在张双柱眼里,《长安三万里》另一主角高适也为广告芜湖当了一次代言人。盛唐时期,豪迈浪漫的诗人除了李白之外,还有高适,是很有名气的边塞诗人。他虽然没有李白那纵横绝世的才气,却有非凡的政治才能,是盛唐诗人中唯一的“戎帅诗人”。二人虽一文一武,但性格有相近之处,曾结伴游历。《长安三万里》用了高适5首诗,仅次于李白。鉴于高适的沉潜、敦厚及义气,特别是他的广泛交游,他的送别诗总是肝胆刻露,意气风发。送别,是盛唐最为流行的诗歌创作题材之一,这类题材的创作在盛唐达到了顶峰,高适的送别诗创作数目众多,质量上乘,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。
《长安三万里》中所用5首,就有3首是送别诗,分别是七绝《别董大》、五律《别刘大校书》、七古《别韦参军》。而他的送别诗《送崔录事赴宣城》中就提到了芜湖,诗云:“大国非不理,小官皆用才。欲行宣城印,住饮洛阳杯。晚景为人别,长天无鸟回。举帆风波渺,倚棹江山来。羡尔兼乘兴,芜湖千里开。”“高适在这首送别诗中,前四句写了洛阳饯行起因小崔履新宣城,作为好友的高适,在称赞小崔同时,就为官之道发表了自己的感慨。可见,高适对待朋友是何等真诚。其后四句用即时景物烘托惜别之情,表达了当时的真情实感,这也为其后两句的合力形成,作了很好的铺垫。最后两句是全诗结句,在祝福小崔前途无量的同时,流露出自己徒有羡鱼之情。因为当时是开元二十六年(738年),高适有感于军中腐败及败绩,结合此前北上幽蓟之见闻,刚刚写了千古名篇《燕歌行》不久,还在感叹报国无门,故对朋友‘欲行宣城印’十分羡慕。写朋友赴宣城为什么要写到芜湖?从地理位置来看,洛阳南下去宣城,芜湖是必经之路;从郡县建制来看,当时的芜湖为县,属于宣州郡管辖。由此可以看出,高适对芜湖已是十分了解,这也充分说明芜湖早在大唐时期就很繁荣很有名气了。”
采访中,张双柱告诉记者,根据目前文献资料记载,李白所写的与芜湖有交集的诗作约27首,除了《南陵别儿童入京》,还有一首名气更大,入编中小学教材,这就是《望天门山》。“大家聊着电影《长安三万里》,借这部影片普及中华传统诗词的热度,我们也用李白、高适的诗宣传、介绍一下唐朝的芜湖,何乐而不为!”张双柱笑言。(胡芳)